--------------------------------
作者:瑪麗.派特.費雪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1. 同時涵蓋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礎知識:《21世紀宗教》一書為<宗教的世
界 >叢書中的一冊;本叢書一套六冊,同時涵蓋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礎知識
。2.簡明、易讀,是極佳入門導覽:本書針對21世紀世界宗教的變遷,提
供了簡明、平衡,極具知識性的導覽。3.著重世界性宗教在21世紀發展的
現況:所有的宗教因著過去兩百多年的創傷性經驗,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變
化。通過本書,不僅可以了解宗教的歷史、信仰與行事之道,同時也抓住
了它對世界的影響,更對步入千禧年時人類的宗教處境提出新的解釋。4.
提供詳細好用的參考輔助:收納世界宗教的年表、地圖、字彙集、發音指
南、節慶表、加註的書單和索引。精挑細選的圖片提供宗教藝術、符號和
儀式的範例。焦點方塊則更進一步探索信仰和某些藝術層面的關係。5.不
僅適用於有心研究宗教者,更可供各種課程研討之用:從社會學、政治分
析、心理學、科學及宗教史暨宗教現象等觀點加以闡述,適合如未來學、
和平研究、社會學研究等跨學門研討之用。
值此廿一世紀曙光乍現之際,世界宗教現況究竟如何?未來又將朝向那一
方向發展?這些問題的答案有點像印度古老寓言「瞎子摸象」的故事。因
為每個瞎子接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各自領會到的答案也就不一樣。抱到
象腿的人形容「大象」像根柱子。摸到象鼻的人說大象像樹枝,摸到象耳
的人堅稱大象像把扇子,另一個抓到象尾巴的人堅持大象像根粗繩子。而
觸摸到象肚腹的則辯駁大象像一面牆壁,最後摸到象牙的人說,大家都錯
了,大象像一支矛。
同樣的,今天人們如果想從單一的觀點來掌握說明宗教,對當今宗教
現況的描繪必然南轅北轍,對宗教的未來發展方向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揣測
。斯里蘭卡的國民,或者一度稱為南斯拉夫的國民,很可能指稱宗教終必
導致不同信仰的信徒彼此間致命的衝突。但身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鬧市的過
客,可能的感受卻是在當代生活中宗教是無關緊要的,唯有消費才能引起
他們的興趣,只有金錢才是無價至寶。而在科學研究機構從事研究的人,
則很可能斷定今日只有自欺、無知的人才會服膺宗教。其實關於實相的本
質,真正的答案只能透過經驗法則尋求。相形之下,一個與開放的猶太教
會堂或由天主教修女經管的「仁愛之家」有接觸的人,可能會斷言宗教與
當代生活息息相關,宗教愈來愈褪去牧首制色彩,愈來愈注重社會問題。
但是對足不出戶的阿富汗婦女來說,她可能不以為然,她的生活經驗告訴
她,宗教對社會活動的限制頗多,特別是對婦女而言。在芝加哥的宗教交
流會議中,一個與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宗教、佛教、猶太教、錫克教
以及原住民宗教信徒手牽手的人,則意味著,各宗教舊有牢不可破的界線
正趨軟化,各種宗教彼此發揮合作精神的新時代已然來臨。
我們退後一步從整個世界審視,可以看到上述一切分歧的趨勢正是當
今全球宗教現貌,我們可以合理的臆測:在未來,上述現象有許多還會繼
續下去,但同時,這個世界仍有其共同經歷的過程,所有的宗教皆受此影
響。這些互相牴觸的因素——現代化(modernization)、全球化
(globalization)、排他主義、人道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大體上將在
廿一世紀初葉,對宗教的塑造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現代化
宗教不可能存在虛空之中,它必定紮根於社會。近數百年來,西方社
會的生活面貌,部分地區經由現代化的過程迅速地複雜化。自十六世紀開
始以來,先是西歐,緊接著是北美,一直執現代化運動之牛耳,在因各種
經濟壓力激發的仿傚下,所有宗教也籠罩在這個加速發展的趨勢下。在此
過程中,每一個社會結構都不免變形。這個巨變的典型特徵是什麼呢?製
造業或說是商品生產科技的進步促使鄉村人口大量遷移到城市。當然,與
此同時,配合四季運作的農業逐漸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工業勞動。國家的
政治控制傾向於中央集權,而非地區分權。掌權階層多半是受過高等教育
、學有專精的中產階級。就廣義而言,個人與官僚之間形成了新的關係,
傳統文化與家庭取向的型態愈來愈淡薄。這些趨勢導致人們對這個世界產
生新的思維,從而出現新的行為模式。這些變化不可謂不大。一九○○年
時,全球人口只有九%居住在城市,但到了邁入廿一世紀時,全球將有一
半以上的人口是定居在都市。
過去宗教在社會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如今有人說,現代化過程使得宗
教的社會地位淪為非主流的特殊角色。在現今國家中,政治學、經濟學、
社會政策與教育,都不再受宗教價值左右。例如在美國,憲法明令政教分
離政策,藉以保障信徒的權利不會因多元信仰而受到削弱。個人抉擇有時
需與大多數人的需要取得平衡,但仍較傳統方式與傳統權威優先考量。宗
教信仰是主觀的抉擇,而非由法律決定,多數人致力追求的目標是物質的
成功。有人認為,抽離了宗教及現代工業化的文化背景,在道德問題方面
顯得模稜兩可;這一派人士還認為,在商業廣告的鼓勵下,人們有超過其
本身基本需求的過度消費傾向,此外,隨著傳統規範的瓦解,尊老敬賢與
家庭結構起了根本的變化。
其中一個思想學派甚至認為,現代化使得貧富差距益形擴大。實施資
本主義的結果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導致失業率升高,對前途感到猶疑
不安,人與人之間疏離感增強。其實,我們不能抹殺現代都市存在的積極
面向——活力充沛的多元化發展,富於文化的生活,許多人在其間獲得經
濟優勢;不過,也有人認為,就精神層面而言,不免損失慘重。
全球化
另一個相關的過程是全球呈現「緊縮」現象,地球上各個角落的人們
彼此間的連繫愈趨密切。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與通訊科技的進步,各文化
間的地理距離已經不成問題,全球各地更因國際經濟的發展,彼此關係益
形緊密,全球資本像閃電般快速流動,四處找尋有利差的匯率,跨國公司
,到世界各地尋找廉價勞工。這些跨國公司——其中大多數在海外交易的
比率占其總貿易額的半數以上——掌控的資金占全球總資本額整整三分之
一,操控在他們手中的貿易額占全球總數七成之多。全球務農人口遞減,
工匠愈來愈少,但單只為當地消費而製造實用器具。絕大多數地區都被納
入空前的國際自由貿易與幣值制度之下。
■宗教拓展
與此同時,全球化的腳步使得各地文化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融合景象,
大規模跨國界的人口遷移活動即是一例。幾世紀以來,離開故鄉到別的地
方屯墾殖民的人數有增無減,這些遷徙人口要不是為了尋求改善自身經濟
的機會,就是為了逃難避禍,當舊有結構一旦崩解,人們便奮力的想建立
新的結構。
據估計,迄今已有兩百萬伊斯蘭教徒從東歐、中東、非洲、亞洲以及
加勒比海遷居美國,目前單只在芝加哥一個城市便有五十座伊斯蘭教清真
寺。加拿大的多倫多如今已成了近十萬名印度錫克教徒的新家園。其中許
多是旁遮普省(Punjab)人,他們之所以離鄉背井,是因為西元一九四七年
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政治瓜分造成的不幸結果,當時有不下四百萬的錫
克教徒頓時流離失所。錫克教徒無論遷居何處——從肯亞、新加坡、英格
蘭乃至加拿大——他們都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但同時力圖維持他們本身的
文化傳統特色,如興建錫克教寺廟 (gurdwaras)、依然穿著他們的傳統服
裝等。在他們大遷徙之後經歷數代直到今天,還是有許多旅居海外的錫克
教徒自覺在政治上、宗教上均與留在印度旁遮普省故鄉的錫克族人一脈相
承。
除了人口大量遷移的因素,傳教士向外廣揚教義也是原因。基督徒的
傳教士長期在全球各地宣教,為窮人服務及宣講耶穌的福音。然而,基督
宗教雖已遍及大多數國家,信眾數目居所有宗教之冠,但如今卻出現一種
現象,不同的基督教派彼此互相競爭拉攏人們改宗。西元一九九○年代初
期,共黨統治的前蘇聯分崩離析之後,新教的基督福音傳道者的包機便一
批批地湧入俄羅斯分發聖經,令俄羅斯東正教會的教士好不尷尬,因為他
們覺得俄國向來是他們的地盤。
具有領袖魅力、雲遊四海的宗教導師,例如自我實現團契 (參閱第二
章第二篇的專題特寫)的帕拉瑪漢薩•尤嘉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
,以及禮讚克里希納教派 (Hare Krishna movement)(請參閱第三章特別
介紹篇 ) 的巴克提維丹塔•史瓦米•普拉胡帕達(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 ,在其他國家吸引了相當的信眾。這兩位導師都是從印度來
到美國,經由他們的傳揚,印度教信仰與修行方法備受西方人士矚目。西
元一九七○年代,史瓦米•普拉胡帕達成立了克里希納教派信眾國際組織
,名為國際克里希納意識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簡稱ISKCON,其信徒穿著印度服裝,出現在購物商店、
停車場、美國各地機場等地,向路人分發印度教經句譯本,吸收了不少新
信眾。
全球化的立即影響是,各種宗教文化不再孤立,彼此互不干涉。人的
處境也不再只受單一宗教信仰的影響。過去生活在與世隔絕的西藏高山喇
嘛寺廟裡的藏佛僧侶,如今散居全球各地,美國新墨西哥州內許多工廠工
人便與這些西藏來的佛教僧侶毗鄰而居。一向篤信天主教的南美洲,如今
許多人改信基督新教。即使在倫敦,也不難聽到從清真寺塔樓播放出來,
提醒伊斯蘭教徒定時膜拜禱告的召喚。而在英國當地,更常見到彫刻精美
的印度教寺廟四處興建。在美國,許多基督教會與神學院已被改成印度教
與佛教的冥想活動中心。北美傳統上供淨化心靈之用的蒸汽木屋 (swat
lodge),美國人如今趨之若鶩,紛紛在自家後院蓋起蒸汽木屋來。各式各
樣宗教到處拓展並速度加快的現象,哈佛大學多元現象研究計畫主任黛安
娜•艾克(Diana Eck)教授形容為「新地緣宗教實相」。艾克女士針對全
球嶄新且豐富多彩的各種宗教雜處現象,作了許多當代實例紀錄,包括推
出一項多面向的光碟計畫,記載美國境內宗教的多元面貌。她總結說:
古文明與文化相互滲透與毗鄰的現象,正是二十世紀末的標誌。這是
嶄新地緣宗教實相。吾人現居的世界地圖,無法以色彩圖釘標明這是基督
徒的、伊斯蘭徒的及印度教徒的勢力範圍;全球各地到處呈現所有宗教夾
雜的景象。
■地球村
今天即使不出外旅行,生活於全球不同地域的人們,依然能夠便利地
以電話、傳真機或電腦網路彼此聯絡溝通。在此二十世紀末,人們常提到
地球村(global village)這個名詞——意指這個地球因電訊發達而聯繫成
一個大社區。網際網路是西元一九九○年才出現,不到幾年,在電腦上交
談討論各種議題,組成新網路「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ties)的人口
已達數百萬之多;新興的虛擬社區顯然超越了傳統按地理位置劃分的國際
社會。
所有的通訊科技都在不斷拓展。衛星環繞地球軌道運轉,將電視節目
直接傳送到遙遠的地方。國際書籍銷售數量與日俱增,翻譯書的數目有增
無減。中國的經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Tao te Ching),直到二十世紀
以前還鮮為東亞以外的人所知。然而在近數十年間,《道德經》已被譯成
多國文字,數量之多僅次於基督教聖經。此外,利用通訊刊物、錄音帶與
錄影帶等傳播工具,可以廣泛傳遞訊息到遙遠的地區。
經由這些途徑,這些新趨勢非常迅速地拓展。在過去,釋迦牟尼的佛
教教義從印度傳到日本,其間經過一千年,而今美國的「身心」醫生狄帕
克•卓普拉 (Deepak Chopra)於西元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心神圓滿的七法
則》 (The Seven Laws of Spiritual Success),短短三年之內即譯成三
十種文字,行銷全球各地。此外,卓普拉透過其他書籍、錄音帶以及研討
會等方式宣揚他的理念,他每天接獲來自數十個國家的人寫給他的上百封
信件。他設立通訊刊物,在當地成立研究團體,讓他們積極參與他所提倡
的「邁向全球意識的精神運動」,冀望達到「藉助於眾多功德圓滿的人,
促使地球上的生命脫胎換骨。」目前,無論新舊宗教團體還是其他非宗教
團體,都正積極招攬信眾,以便實現他們自己的全球性使命。
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也超越了從前宗教以地理位置為基礎的時代。藉
著電腦連線,許多新興宗教組織得以與遠方的信眾團體保持聯絡,而不必
興建所費不貲的大廈,設立教士秩序制度,或是設立出版社。近年來新興
的基督教派中福音派與聖神同禱會 (Pentecost)便非常善於利用電子科技
傳揚福音。深諳科技的印度教遊子(diaspora)也一樣。「美國線上印度教
論壇」 (Hinduism Forum of America Online)是一個共有五千則紀
錄的電子佈告板,其中包括經文抄錄、宗教畫片、有關素食生活方式的討
論,以及對印度教一般問題的答覆。宗教上師史莉•卡魯南瑪儀
(Sri Karunamayi)在網際網路上的網址,提供她個人的生平介紹,她對品
格培養、印度的美德與冥想的言論,以及她的照片——包括她雙腳的照片
——供信徒膜拜,還有她行腳全世界的日曆與地圖。
同樣的,在日本廣島附近有一座莊嚴的佛寺,其創設的網路虛擬墓地
,可供人們對著虛擬的已故親人「墓碑」憑弔一番,日後還可從世界任何
地方上網「探視」,或紀念故人,或向亡者默禱致意。寺裡的和尚每天都
要為亡靈祈禱,而往生者的生平則匯整儲存於該寺的二十部電腦中。東京
的一座神道教(shinto)寺廟,則提供上網信徒仿如置身於該寺廟虔敬氛圍
的四周環境,透過網路,信徒可以「漫步」庭園中,可以祈禱,還可以選
擇能預卜未來的傳統紙籤——而這一切都可在數千哩外靠一部電腦完成。
網際網路便利任何使用電腦的人——主要是西方國家的電腦族——擁
有全球讀者。許多宗教組織,無論大小,都在網際網路上設有網址,透過
上網向全世界傳揚他們的訊息。羅馬教廷梵蒂岡在西元一九九五年設立了
網站,立刻接獲無數封對「電子郵件致函教宗」功能的反應。如今這個網
站除了發佈教廷新聞,還有教宗行事曆細節,以及譯成六種文字的教宗文
章,同時還針對全球數以千計的資訊詢問作答。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熱誠歡
迎電腦通訊時代的來臨,稱之為「新福傳」的機會。
此外在網路上也可發現無數新的宗教團體。例如,新多神教 (Neo
—
pagans)
教徒可以上網聚會,舉行虛擬的禮拜儀式,網站中還有祭台、火
焰與獻禮等電腦圖案不一而足。
網際網路上還可找到許多對於增進彼此理解感興趣的各宗教組織名錄
。英格蘭的德畢郡(Derbyshire)是一個非常多元的宗教社區,令人難以置
信的大家庭。在當地除了各派基督教教堂,還有二十個佛教中心,三十九
座印度教神廟,一座耆那教(Jain)寺廟,十五座猶太教會堂,一百五十三
座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六十五座錫克教寺廟。這種當地實際的多元宗教
文化現象,在德畢大學的「多元信仰網」 (MultiFaithNet)電腦化資源中
反映無遺。這些資源除了提供各信仰所提倡的資訊,還提供有助於祈禱與
冥想的各派宗教的神聖經文、音樂與影片,融合多元信仰的宗教「藝廊」
、討論團體、視訊會議、線上刊物,此外還闢有一個對非基督宗教的各種
宗教以問答方式作介紹的「角落」,以及與大學宗教研究課程與研討會互
通的連網。
排他主義
雖然現代科技促使許多人認識不同的宗教,且經濟壓力傾向於促成跨
國潛在信徒聯合,然而,同時與此正好相反的趨勢卻也日益普遍——且日
益明顯,因為這個趨勢顯然與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並不搭調。部分宗教
團體正試圖封閉它們的界限,限制成員接觸其他宗教,或強迫人接受它們
對真理獨一無二的主張。這種排他現象可視為過去孤立的當地文化,受到
現代化與全球化衝擊而呈現文化震撼的反應。有些受傳統宗教文化薰陶的
人會發覺自己立刻暴露在這些不熟悉的生活型態中,而感到痛苦,認為這
已危害到社會的健全。他們尋求退回到以團體利益至上、個人利益居次,
並嚴格貫徹行為標準的生活方式。
向來宗教都會訂定可接受的行為標準。正統猶太教對許多日常生活作
了非常明確的規範。基督宗教則正如在新約中所宣揚的,鼓勵愛的誡命。
伊斯蘭教以經文與約定俗成的約法為本而擬訂的一套社會法則,係效法先
知穆罕默德(Prophet Muhammad)的模範生活衍生而得。佛陀對終止人生痛
苦提出許多教誨,像是守正道與存正念。傳統的印度教徒謹守公元前一百
年編纂的《摩奴法典》(Code of Manu),其中強調社會責任與為了社會秩
序,個人必須犧牲私慾。在印度教經典《福者之歌》(Bhagavad Gita)中
,克里希納神(又名黑天大神)(Krishna)曾說:
一個人捨棄了一切感覺滿足的慾望,生活無欲,捨棄一切擁有的感覺
,而且沒有假我——他能夠獲致真正的平安。
相對的,現代的資本主義制度如果沒有社會責任的意識予以節制的話
,它所灌輸的價值又是什麼呢?起初資本主義制度是為了促進人類進步這
個理想而倡導的,然而這個制度的重心逐漸從人身上轉移到金錢本身。已
故羅馬天主教教宗保祿六世在他的〈論民族發展〉(On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通諭中曾說,遍及全球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是這樣的
:
1.其主要動機是利益:為了利益而追求利益。
2.其最高法則是消費:適者生存,大魚吃小魚。
3.取得生產方法的權利是絕對的:這個權利並非相對的。它沒有限度,它
不講求社會責任。
■反動的基本教義派
當世人受到如現代化或其他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而偏離其舊有的精神
價值時,有些反應呈現出反對進步的現象。其特徵是強烈地希望保護年輕
一輩免於外來影響的「傷害」,企圖重建對傳統舊制與堅定宗教信仰的忠
誠。這種發展過程通常稱為基本教義(Fundamentalism)。主張基本教義者
認為,恢復他們信仰的正統地位是責無旁貨的。然而,這個標記卻頗成問
題,因為基本教義派經常由主觀的詮釋決定取捨,而非基於古代富於啟示
的教義精髓。「宗教與人權計畫」就「基本教義派」所作的國際研究提出
的報告指出,一般而言:
基本教義派並非反科學或者反理性的(至少他們自己這麼認為),當然也並
不反科技;不拒絕外來的影響;並不總是好戰;也並非始終貧窮或是未受
教育。他們反對現代生活的許多層面,例如多元化、消費主義、物質主義
,強調男女平等。基本教義派挑選特定的標準規範「基本教義」來界定他
們的信仰與生活,他們反對將教義精神化,或者是以隱喻詮釋神聖的經文
。這樣的作法使他們表現出排他性且與世隔離。他們也是絕對主義者。他
們絕不模稜兩可或容許相對主義,因此他們易傾向極權專制。就倫理標準
而言,他們對有關性別的問題,特別是婦女的社會地位,一貫抱持不寬容
的態度。
此所以在西元一九九○年代末期企圖成軍,並在政治上取得阿富汗控
制權的塔利班民兵組織 (Taliban),他們會想規範占領地的人民,必須重
新按照傳統伊斯蘭教律法來生活。領導塔利班民兵組織的伊斯蘭教導師將
其學員送上前線,不僅為平息敵對派系的爭戰,而且也為了帶領阿富汗變
成一個空前嚴謹,遵守伊斯蘭教律法「不折不扣」的伊斯蘭教國家。所以
,舉例而言,他們下令婦女必須穿著傳統服裝,且須蒙面,頭罩包紗,全
身裹到腳,否則不准上街。此外還不准婦女出外工作,除非她們的工作場
所能夠重新安排,以防止女人接觸到男人。所有家庭都奉命將窗戶漆黑,
免得路過的行人看到屋內的婦人。至於男子全體必須留蓄鬍鬚。凡是被抓
到的小偷,一律公開斬剁雙手懲治。
然而,關於伊斯蘭教文化在憲法中應該如何定位的問題,大體上並沒
有獲得共識。伊斯蘭教學者批判塔利班組織的懲處罰則其實是誤解了伊斯
蘭教律法 (shariah)。在自詡為全球伊斯蘭教典範的鄰邦伊朗,宗教限制
現已放寬,有些伊朗伊斯蘭教婦女已獲任命執掌政府高層職務,而知識份
子亦可自由討論社會應該應用伊斯蘭教律法到何種程度的問題。
■宗教認同的政治運用
面對當代的諸多壓力,人們通常會尋求建立一個新的烏托邦願景,更
常見的情況是緬懷理想化的過去,不論這個美化的過去是否真實存在過。
這種渴望的心理很可能被政治家利用。
在印度, RSS (Rashtriya Svayamsevak Sangh)於二十世紀初期,倡
導印度文化更新運動,主張古印度國(Hindu Nation)重生。事實上,印度
(Hindu)
這個字並不見於任何印度的經典,也沒有一個宗教能精確的被稱
為「印度教」(Hinduism)。事實上在印度,宗教早就多元發展,神衹之多
連南亞次大陸的古經典《梨俱吠陀》(the Rig Vedas)都記載著:「真理
只有一個;聖者以各式各樣的名字稱呼祂。」雖然如此, RSS還是形成強
有力的運動,在數以萬計的印度村落遍設分支機構。印度男子聚集在此進
行團體比賽、學習武術、音樂、講道與祈禱,支持建立「印度國」。
國民這種對進步的情感很容易為尋求權勢的政治人士所利用,藉以增
進政治利益。RSS 的政治表彰就是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它提出印度人是印度合法的居民,伊斯蘭教徒與基督徒是外來者的主張
,贏得了廣大支持。印度人民黨因此煽動摧毀十六世紀征服印度、建立伊
斯蘭教帝國的蒙古族在印度教神廟舊址上興建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一九九
二年一群暴民受到唆使,將位於阿唷亞 (Ayodhya)的一座伊斯蘭教清真寺
摧毀,引發了大風波,據說這座清真寺是建立在紀念傳說中的完美統治者
拉姆王 (Ram)出生地的一座古代印度教神廟舊址上。政治領袖告訴民眾,
此一暴力行為將是恢復印度社會德行的一步。一九九八年執政的印度人民
黨政府進行核子試爆,作為民族強勢的有力象徵,贏得了國內普遍的政治
支持。與RSS相關的宗教組織「世界印度社會」(Vishva Hindu Parishad)
建議在核子試爆地點上興建一座寺廟以茲紀念核試爆提升了「全國人民的
自尊心」。
數週後,鄰邦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不甘示弱也進行它們的核子試爆
,數以百萬計的巴基斯坦國民立刻萬眾一心地獻上感恩,祈願伊斯蘭教徒
大團結。拉哈爾(Lahore)第一大清真寺帶領祈禱的領導者告訴會眾,核試
爆是「整個伊斯蘭教世界的偉大成就」。他與其他伊斯蘭教領袖一樣為轉
移對於可能遭到國際經濟制裁後果的不安,極聲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