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有一位宰相名叫裴休,性善好佛,有一天到山中
遊玩,在佛寺無意中見佛殿壁上有「無明火」三字,不解
其意,於是前往寺內,請教住持黃檗禪師。而禪師很不客
氣地說:「真差勁!
堂堂是大唐的宰相爺,學問蓋天下,怎麼連這樣簡單的『
無明火』三個字都不懂呢?」
裴休一聽之下,火冒三丈,面紅耳赤,大聲地說:「你真
是豈有此理,我是大唐的宰相,又不是印度宰相,怎麼懂
得印度的經典呢?」禪師接著說:「無明火從此生矣!」
裴休聽了,智慧頓開,剎時心平氣和地說:「噢!原來如
此。」
禪師又說:「無明火從此消矣!
」真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可見佛法之精博奧妙,在這一問一答之中展露無遺,裴
休深受感動之餘,對佛法更勤於研習,後來便成為黃檗禪
師的在家弟子中最出眾之一位...
●啟示
人生在世,做任何一件事,往往為了一時感情的衝動,而
壓制不了這心頭上之火時,平常再好的恩愛夫妻,可以因
此而離開;再好的朋友也可以因此而反目;再大的功德也
能因此而毀於一旦,相信這是誰也無法想像的,故詩云: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
此即學庸淺言新註一書所講的:
「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之嗔
恨之道。
凡是心頭存有瞋恨怨怒,自性自然憂鬱不開朗,無法顯出
至亮至圓的本來面目了。故佛家於心經提出「無無明」之
理。「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
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仍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
得,以無所得故。」(心經)明乎此,則知,『無明』仍
為造成生死輪迴之種子,更是破壞金剛體最大主因,所以
孔子三千弟子中,獨以顏回做到「不遷怒」故能成復聖,
當以為鑑也。
摘自"青氣"ㄊㄧㄢ"巨"書局易書小語吳秋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