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 DMA 33基本認識說明
要介紹 Ultra DMA 之前,我們先將IDE的演進史為各位解釋一番,如果各位耐心看下去,相信將會豁然開朗,對於IDE硬碟的使用上將會更加得心應手 …。
ATA:話說從Compaq委託Western Digital公司提出第一台ATA硬碟機的規格後,雖然增加硬碟上的使用方便性,但由於當時IBM相容性電腦的混亂,因此在許多系統上與硬碟產生不相容的現象,造成使用上的困擾;有鑑於此,CAM﹝Common Access Method﹞在 1989年制定 ATA 規格。
ATA2:由於ATA在資料的傳輸速度上﹝最快只有8. 33MB/sec,PIO mode 2﹞也已經慢慢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因此WD在1993年聯合幾家光碟機廠商共同提出 EIDE﹝Enhanced IDE﹞-ATA2,主要增加傳輸速率至 PIO mode 3-11.1MB/sec﹞及 DMA mode 1模式下可高達 13.3MB/sec,更可連接 四台的硬碟機同時也突破 528MB的硬碟容量限制,對於安裝使用上更加的方便。而在此同時 Seagate也提出了Fast ATA2 介面規格,不僅在硬碟的傳輸速度上更上層外達到 PIO mode 4/16.6 MB/sec,DMA mode 2/16.6 MB/sec﹞,更可支援 ATAPI介面規格,讓符合ATAPI規格的光碟機也安裝在 IDE埠上。
ATA3:隨後雖然SFF制定了SFF-8035I也就是ATA-3, ATA3包含了S.M.A.R.T.自我監視分析及報告系統及安全模式﹝Security Mode﹞,但是在 實際應用上卻是不普遍。
IDE 規格及演進簡介:
規格提出年份
1984
1993
規格提出者
Western Digital
Western Digital
規格名稱
IDE(ATA)
EIDE (ATA-2)
可接裝置
2
4
可接週邊
硬碟
硬碟及其他週邊
排線長度
18英吋
18英吋
硬碟容量上限
504MB
8.4GB
傳輸協定
(PIO Mode)
Mode 0-3.33MB/S
Mode 1-5.22MB/S
Mode 2-8.33MB/S
Mode 3-11.11MB/S
Mode 4-16.66MB/S
傳輸協定
(DMA Mode)
(Single Word)
Mode 0-3.33MB/S
Mode 1-4.22MB/S
Mode 2-8.33MB/S
傳輸協定
(Multi Word)
Mode 0-4.22MB/S
Mode 1-13.33MB/S
Mode 2-16.66MB/S
ATA4/Ultra DMA:由Quantum所提出的資料傳輸協定,由於目前的作業環境已經朝多工的趨勢下前進,因此若是硬碟的資料讀取仍保留在PIO模式下,相信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此Ultra DMA的適時提出提出真的有如久旱甘霖般的到來。那麼Ultra DMA有哪些特點呢?
- 速度提昇為33MB/Sec,比 PIO Mode 4 / DMA Mode 2 的 16.6 MB/Sec加快二倍。
- 與現在IDE/EIDE完全相容,不需要縮短排線,不需要提高傳輸頻率(SCSI的方式),不需要增加線路。
- 原理:以往IDE使用上升緣為動作信號,而下降緣沒有作用,因此增加資料傳輸的脈衝信號,使得傳輸速度加倍﹝16.6MB/sec -> 33.3 MB/sec﹞。
- 使用須知:
需搭配支援Ultra DMA的主機板晶片組。
如:Ali﹝IV、V+﹞, Intel(430TX), VIA ﹝82C586x﹞
SiS﹝5597,5598,5582…﹞
需有支援Ultra DMA的裝置,如硬碟 需有支援Ultra DMA的主機板BIOS 需有支援Ultra DMA的驅動程式﹝如: Triones Bus Master ATAPI Driver﹞
有了以上的說明,相信您對於IDE的演進及特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希望對您在使用上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